薛松 官方网站

http://xuesong.zxart.cn/

薛松

薛松

粉丝:420841

作品总数:10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(1965—)出生于安徽省砀山县。198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。1989年参加第二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。1992年在英国大使馆举办个展。1993年参加第四届上海青年美展以及中国油画双年展。19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薛松:用灰烬讲话 用碎片表达

    纸片、未完全燃烧的灰烬、极尽波普的色调,构成了薛松的作品,批评家刘淳将本周末即将在西安开幕的薛松个展命名为《碎片时代》,因为作品是碎片构成,而这些作品所在的艺术时代也是支离破碎的。

    火灾过后 灵感袭来

    《碎片时代》4月28日至6月23日在西安美术馆展出。在昨日上午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,薛松介绍,自己多年来的材料灵感,均源于20多年前的宿舍失火。至今,薛松想用“灰烬”讲的话,尚未讲完。西安美术馆馆长、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杨超介绍,展出的作品,大多是艺术家薛松从1989年以来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,还有艺术家为本次展览专门制作的巨幅作品,可以说,这次展览是对薛松过去20多年来在艺术探索与实践上的一个阶段性总结。

    昨日的媒体见面会上,展览的学术主持刘淳介绍,1990年的某一天,一场大火烧掉了薛松的工作室,所有历年创作和一切生活物质都在火中化为灰烬,这一年,薛松经历了三次火灾,正在思考如何突破自己的薛松,从这些火灾后的灰烬中找到了灵感。

    20多年 坚持用碎片表达

    据了解,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,薛松用焚烧过的印刷品碎片,拼贴组成大量的作品。昨日记者有幸提前观看了正在布展中的薛松作品,极具波普特质的画面几乎全部用燃烧后的印刷品粘贴而成,画面上都是熟悉的影像、书法作品的局部、经典的符号,这些随处可见的印刷品重新被拼贴后,创造了一幅幅魔幻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,让观赏者在荒诞与真实往返。

    刘淳说,薛松在过去20多年以不变应万变,通过常见的纸张,通过平面实践,形成了个人语言。对印刷品的焚烧,也体现出艺术家的“反思”与“批判”精神,准确表现出中国当代艺术鲜明的特征和态度,也呈现出他的思想和立场。在当今商业化和流行艺术泛滥时期,薛松在创作上始终坚持自己的严肃性和独立性,体现出一个艺术家在今天混杂世界中人的尊严。

    对“碎片时代”这个提法,杨超的诠释是:“文化在裂变过程中被撕成碎片,要么预示着社会文明即将达到高峰,要么是已经到达高峰即将衰落。”

    对话薛松

    每个碎片都有生命

    华商报:首次看到您作品的读者,都对所用的材料好奇,如何想到用这些碎片与灰烬创作?

    薛松:这种方式有偶然,也有必然。上世纪80年代,我刚毕业,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语言。我是谁?我的位置在哪?我有没有独特的语言?刚开始,大家都在拼技术,但越来越觉得没意义。我探索了很多,那次火灾后,我看到灰烬有绘画达不到的语言效果,那一年多,我身边发生了三次火灾,但如果我当时没有对自己的思考,即使有10次火灾,我也不会想到用灰烬创作,最多玩一下。后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,这种表达方式就很成熟了,我有了自己的语言。

    华商报:最开始,您的探索是否引起过争议?

    薛松:上世纪80年代末,我的探索阶段也很苦闷,进展览很难,那时候国画就是国画,油画就是油画,很多人说我四不像,作品被很多展览卡掉了。
华商报:我留意到,每个画面上的每一个碎片上的图像,都不相同,这些碎片都有什么用意?

    薛松:比如《与马蒂斯对话》这件,我想表达不同的宗教引起的冲突,我用能找到的图片,每个人用不同的宗教材料的碎片,底下的背景是东方文化的碎片,如果仔细看,都能看到这些碎片的意义,基本上,所有的碎片、细节都有针对性,都有自己的生命。

    华商报:这些碎片都来自哪里?是有了材料再想主题,还是有了想法之后再找材料?

    薛松:旧书店、商店,到处找。有的时候想做一个作品,就去找材料,有的时候看到有意思的材料,就会想,它能做一个什么作品。

    华商报:找材料的过程应该非常有意思。

    薛松:找材料非常痛苦,有时候必须要找某种材料,比如《货币符号》(薛松展出作品),不能用真的美元去贴,我记得在一个店有卖假美元的,但去找已经没有了,后来偶然在一个食品店看到有美元包装的巧克力,就买了好几箱,把巧克力全部送人,只把包装留下用了。找材料的过程没法控制,创作可以自己努力,就好像写论文,论据要跑很远去找。最后,有的材料实在找不到就只能算了。

    华商报:材料也是一种限制,您谈到想要达到一种创作的自由状态,怎么看材料的限制和创作自由之间的关系?

    薛松:创作过程中,用这些烧的灰烬,我制作过程是很痛快的,有破坏和重建在里面,这就是一种自由的状态。创作自由,是想摆脱来自各方的压力,现在,很多感受到的压力,比如西方,看人家弄得好就是压力;我再练200年可能也写不过颜真卿,我要在书法里找到自己的价值,要不然我就没意义,那我就思考书法对当代人的意义,我在作品里就只用书法的局部,比如飞白,你认不出一个字,我消解了书法作品的文字意义,只让人看到它抽象的美,把文字意义取消掉。

    华商报:烧烤拼贴画的方式已经持续了20多年,您是否还会去尝试其他的绘画语言形式?

    薛松:我觉得这种方法我想说的话还没说完,还有新的可能创作,我也不会为了新的创新而创新,那是不成熟的做法。我还有新的话要说,还会做下去,如果有一天,我觉得灰烬已经阻碍了我,那我就会去改变。

    华商报:艺术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?

    薛松:艺术起源有几种说法,一个是宗教说,也就是你说的巫术,认为艺术应该很虔诚;另一个是游戏说;还有一个实用说,认为艺术是工具。对我来说,艺术就是游戏,艺术是好玩的东西,在玩的时候,自己做的过程很开心,别人觉得你很辛苦,其实你很享受。